非遗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还是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8月25-29日,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在济南隆重启幕。让我们步入“非遗时刻”,感受非遗对美好生活的浸润,探索国际视野下非遗保护路径、非遗生态活化创新,共同见证当代非遗力量。
来自同一棵茶树的叶子,可以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白茶、绿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同一片茶叶经过中国人灵巧的双手,演绎出了无数种口味,形成六大茶类。8月25-29日,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在济南隆重启幕,各大茶类非遗制作技艺将一同亮相本届盛会。现在,让我们品味白茶、乌龙茶、普洱茶的不同味道。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福鼎太姥山是白茶的发源地。名山出名茶,福鼎太姥山常年云雾缭绕,空气质量极好,这为白茶生长提供了极佳的环境。福鼎白茶的主要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以及新研制的工艺白茶等。白茶树种主要为大白茶树、大毫茶树和菜茶树等。白茶因其制成品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白茶属微发酵茶,制作自然、不炒不揉,文火足干,再进行适度的自然氧化,保留了丰富的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白茶汤色杏黄,入口毫香显露,清鲜甘醇。白茶制作工艺七分晒、三分焙,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门技术活,每个环节均要求相当严格。它的制作程序和方法标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制茶人还要有丰富的制茶经验,差一分便不是那个“茶味”。
白茶初制工艺流程有鲜叶、萎凋、堆积、干燥、拣剔,其中主要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萎凋又分为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两种。精制工艺流程有:毛茶、拣剔(手拣)、正茶、匀堆、烘焙、装箱。受气温影响,白茶制作技艺还分为正常气候初制和不正常气候初制,其中不正常气候初制采用“八成干”萎凋、“六成干”萎凋和加温萎凋等方法。福鼎白茶制作技艺被列入2011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唐代的武夷茶被奉为珍宝,称为“晚甘候”。宋代制成精致龙团凤饼茶。元代正式成为贡茶。明代罢龙团,改制散茶。明后期,炒青武夷茶名声大震。清代制出半发酵的乌龙茶。武夷岩茶(乌龙茶)初始于16世纪明代,至清中期制作工艺日臻完善。武夷岩茶(大红袍)整个制作工艺有许多“绝技”,摇筛做青决定岩茶品质,“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和“走水返阳”,以及最后“低温久烘”中,凭借温度对视觉的冲击和手感,不断调整、控制每个时段的温度,以达到以火调滋味、以火调香气,堪称惊世一绝。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绿叶红镶边(三红七绿),七泡有余香(经久耐泡),汤色橙黄(呈琥珀色),叶底明亮,香气清幽浓长,滋味醇厚鲜爽,回甘韵显;在外形上呈长条眉状,素有“蜻挺头,蛙皮状”之称。总之,它突出的天然真味、天然花香是岩韵特色的集中表现。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铁观音制作技艺
安溪铁观音,中国传统名茶,属青茶类,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始于1723年。铁观音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
铁观音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又有绿茶清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铁观音制作技艺被列入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
漳平水仙茶,属小乔木型大叶种。其制作技艺主要有:采青—晒青—晾青—做青—定型—烘培。特别是用木炭(硬阔树种)烘焙的成品,须把握好烘焙的时间,这样的成品水仙茶冲泡后既有醇甘回口的浓香又有香气扑鼻的清香,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水仙茶风味。水仙茶经久藏又耐冲泡,是乌龙茶中唯一的紧压茶。水仙茶饼,又被称为“纸包茶”,其造型独特、方便携带、易于保存、小巧玲珑、定量定投不浪费。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被列入2021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普洱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经加工分为两个系列:直接再加工为成品的生普,经过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而成的熟普。成品后的普洱茶仍持续进行着自然陈化过程,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以其独特的原料优势和独特的制作技术而闻名。主要有“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四道工序,每道工序全靠传承人凭经验手工制作完成。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云南省勐海县旧称“佛海”,是世界茶树发源地之一。1939年,著名茶人范和钧创建勐海茶厂,生产“大益”牌普洱茶,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大益”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茶叶品牌。大益茶制作技艺的关键在于拼配和发酵。拼配是根据各个茶叶品种的特点进行有效、合理的组合,取长补短,以弥补单一品种之不足;发酵是指“人工后发”的特殊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的研究成功为普洱茶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入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