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木球起源于宁夏,在宁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由于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民间乡村农民忙闲之余,放牧之时聚集几个人在空闲的地方对抗玩耍,自制木头棒棒,称为“赶牧球”,胜的一方休息,败的一方代劳干活,自由取乐,体验运动的乐趣。
传统木球是由回汉青少年放牧时开展的“打篮子”“赶木球”演变而来的,采用传球、接球、运球、击球射门等技术,以进球多者为胜的一项竞技运动。
陈学琪:男,回族,1965年生人。儿时的他在祖父辈们的指导下学会了这项休闲娱乐活动,经常与同伴一起玩耍,传承至他这一代时,这项活动被称为“打篮子”“赶毛球”。
1985年,正在上高二的陈学琪参与培训学习,长时间的交流实践让他对木球有了新的认识,更加专注于学习钻研;1970年到1985年,经传统木球爱好者刘福、牛武刚、霍旭忠挖掘整理传承,传统木球活动中的木棒和坑演变为了木板和球门。
1985年至1999年,牛武刚、霍旭忠、陈学琪与国家民委、体委进一步整理完善了木球规则和木球裁判法,并向全国推广。
1989年至今,陈学琪担任石嘴山市惠农区回民学校木球教练,带队代表石嘴山市参加了自治区木球比赛18次,其中15次获奖;带队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参加全国木球比赛并荣获两次亚军。
陈学琪坚持木球教学训练传承工作30多年,2019年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