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皮纸亦称“汉皮纸”“仿宣纸”,传承流布于大别山南部安徽省潜山县官庄、岳西县毛尖山等地,系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作工艺最初起源于汉代,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现为故宫“倦勤斋用纸”纸例。兴盛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渐衰于二十世纪末期。该技艺以野生桑树为原料,有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30多道工序,采取晒、洗、煮、漂、锻、烘等手工制作法,原料到成品纸约3个月,按规格分有大汉、中汉、小汉三种;按品种分有汉皮纸、书画纸、土新闻纸、石印谱纸等。桑皮纸质地纤维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性强,不腐虫不腐蚀,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潜山、岳西的桑皮纸在故宫文物修复中,已成为专家们的首选。
刘同烟,男,汉族,生于1964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桑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桑皮纸制作世家,初中毕业后随父兄学习桑皮纸制作技艺。2001年到泾县学习宣纸技术。2002年,他采用古式一人捞法,以100%的纯桑皮制作的特薄桑皮纸,成为北京档案馆和图书馆古书修复的主要用纸。2004年,他制作的桑皮纸被故宫博物馆选定为倦勤斋修复工程专业用纸,获得专家一致好评。他以制作纯桑皮纸为主,原料加工体系完整,晒、洗、煮、漂、锻、烘等手工制作方法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靠经验把握,授徒也都是口传心授,靠悟性学习。近年来,他在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培养了一批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