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花溪苗族挑花技艺在贵州苗族刺绣技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史书记载,苗族先祖九黎部落原居黄河流域,由于在与外族争战中多次败北,逐渐西迁,部分支系进入今贵州境内,其中一个自称为“谋”(他族称之为“花苗”)的支系定居在格洛格桑(今贵阳)。这个苗族支系原先主要用蜡染来装扮自身,后发现挑花色彩更丰富,表现力也更强,便开始在蜡染图案底纹上进行挑花。挑花渐从蜡染脱胎,形成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常见的挑花图案有猪蹄杈、牛蹄杈、牛头、羊头、狗头、冰雪花、刺藜花、浮萍、荷花、稻穗、荞子花、铜鼓、灯笼、银杈、铜钱、太阳、青蛙、水爬虫、螃蟹、燕子、楼阁、田园、桥梁、河流、苗王印等。
王启萍,苗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生活在石板镇羊龙村。在母亲影响下,七八岁便开始学习刺绣;十二三岁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时针线总不离身,利用空余时间刺绣布片;十七八岁后在传统刺绣基础上有所创新,成为当地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改革开放后(1984年)又拜贵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老师王朝珍为师。1987年—2005年在花溪区民族文工队工作,主要从事挑花工艺品出售,并开办培训班,教授队员100余人。2010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是花溪区远近闻名的挑花能手。为了进一步将花溪苗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下去,2015年王启萍将花溪苗绣传统技艺带进小河四小,目前学习苗绣技艺的学生有50余人。2018年,在花溪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苗绣传习、展示、培训、交流、分享等20余次活动。2019年,在花溪苗绣工作室开展传习、展示培训、对外宣传等活动10余次。主要代表作有《苗族妇女盛装》、《苗姑》壁挂、背包《芦笙》、《娃娃肚兜》、《蒲公英》绣片、《羊角花》绣片等。新华网、贵州农经网、贵阳日报、贵州民族报、苗族联谊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