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一带,是一项独具特色的白族传统手工艺。2014年11月,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三批扩展项目)。
鹤庆银饰煅制技艺历史悠久。早在南诏时期,鹤庆的小炉匠就挑着简陋的工具,走村串寨,打造银铜器皿。据《鹤庆县志》记载:“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明代以来,随着中央王朝在鹤庆的戍屯,大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手艺人及先进生产技术传入鹤庆,并与当地的手工技艺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鹤庆银器煅制技艺。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鹤庆银饰锻制技艺博采众长,继承、吸纳和借鉴锤揲、錾刻、浇铸、花丝、珐琅、鎏金、错金、焊接等中国传统金工工艺和苗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银器加工工艺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鹤庆银器锻制技艺。鹤庆银器加工,以纯银为主料,主要有熔炼、压片、锻打、抽丝、制模、浇模、錾花、抛光、清洗等工艺流程。常用熔银炉、风匣、手锤、手钳、凿子、多功能成套錾子等工具。鹤庆银器器型丰富,种类繁多,有酒具、茶具、餐具、银饰品及其他生活用品,具有代表性的有银壶、九龙杯、鹤阳八景酒具、手镯、戒指、项链、耳环、银包木碗、净水壶、法号、唢呐、百家锁、胸佩、胸链、帽链、门环、藏刀、佛盒、宝顶等。
李文彬,男,白族,1971年生于鹤庆县辛屯镇大赤铺村。1986年辛屯中学毕业后便与表兄们拜师学艺。1992年出师自立门户,带学徒赴藏族聚居区加工制作佛教金银器皿、民族节日金银服饰。其间,为提高技艺,曾师从当地知名藏族老艺人泽仁次里和牛绕多吉,并得到了少数民族民间金银铜锻制技艺的真传。2006回乡立业。2008年,受李杰石(梦祥银创始人)邀请,制作完成钓鱼台国宾馆250件工艺难度极高的国礼订单。2009年,注册“文彬工坊”,教授村里村外需要帮助的人学习银器锻制技艺,文彬工坊还成为多所高校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实践培训基地,带徒120名,间接带徒800多名。
李金福,男,白族,1983年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从小受到祖辈的熏陶。2004年,从师工艺大师母炳林。2008年,到北京学习中国古代金银铜工艺品及陶瓷的制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