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角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在东莞方言里,“角”和“个”同音,“灯”和“丁”同音。其意是取千角千灯人丁兴旺,千花本同树,千角本同根的谐意。千角灯做工非常考究,在赵家祠堂每10年扎作一次,每次制作需耗时10月之久,其纸扎工艺并无图纸,也无样本留传,只由师傅口传身授。整个灯分为灯顶、灯体、灯柱、灯带、灯尾五大部分。直径2.5米左右,灯身长5米左右,体积巨大,工艺精湛,堪称千古一灯。以前只悬挂于东莞莞城赵氏宗祠内。建国后,千角灯于1953年在东莞县物资交流会、1957年在广州市文化公园、1963年在东莞县展览馆、1965年在东莞可园展出,轰动一时。2005年,千角灯首次赴沈阳展出,获得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金奖以及“中华第一灯”的光荣称号。
该项目于2006年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保护单位为莞城文化服务中心。
男,1946年9月出生,东莞市莞城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小在家随父张金培学习扎作技巧, 2004年在父亲指导下随父参与制作千角灯,2005年,其参与制作的“千角灯”在中国沈阳国际新春灯会中华彩灯设计大赛中获“山花奖”金奖第一名和“中华第一灯”美称。2006年,千角灯参加第二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获金奖。张树祺是千角灯抢救制作的主要成员之一,掌握千角灯的全部制作过程。2015年由其带领家人开始制作新的千角灯,该灯历时10个月制作,于2016年3月在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亮相,为现存三盏灯中最大的千角灯。张树祺于2011年被确定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被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