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微刻工艺,源于清代璧山县来凤驿人氏翰林王倬。璧山微刻是集书法、绘画、雕刻为一体的高难度综合艺术。它的精髓是“小中见大,微中见艺”,它的载体多为高档的实用品,如:金、银、玉、象牙及中国四大名石(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鸡血石)等,所以它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璧山微刻以诗词文章、国内外名画以及地方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十分讲究画面和章法,其中刀法更见功力。璧山微刻所使用的材料比芝麻还小,但是它又具有艺术性。微刻的书法一定要体现出毛笔书法的韵味;微刻的画,无论是油画,还是国画,都要有层次,要经得起放大观赏。璧山微刻的雕刻手法和着色技巧精湛,无论书法、山水、花鸟、人物,线条刻画都清晰流畅,色彩层次丰富,艳丽抒情。 璧山微刻目前已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重庆市特色文化新产品名录”等多项荣誉;2014年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璧山微刻工艺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949年—),男,汉族,重庆璧山区人,重庆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璧山微刻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华民族艺术珍品评审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文化大使”、中国功勋微刻艺术家、重庆市十大民间艺术家等荣誉称号。潘啟慧八十年代初研习微刻技艺,通过近三十年的研习,他的微刻书法作品无论楷、行、篆、隶、草各体都具有穿容书法的笔墨神韵,其刻字密度可达每平方厘米两万字左右。不但擅长微刻书法,而且在微刻画方面成就更加显著,他独创的着色技巧堪称一绝,无论山水、花鸟、人物,线条刻画清晰流畅,色彩层次丰富,艳丽抒情。作品在全国各艺术大赛中屡次获得大奖。其中以历代100名书画家作品为范本的大幅微刻,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