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当阳峪绞胎瓷炮制技艺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揉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其源于唐,兴于宋,千余年来在河南省焦作境内世代相传,因主要产于焦作当阳峪窑群区域,故俗称“当阳峪绞胎瓷”。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有丰富的自然矿藏资源和黄河文化中心区的地缘优势,当阳峪绞胎瓷以太行山特有的矸石为制瓷原料,因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也被称之为“编出来的瓷器”,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表里如一的瓷器。当阳峪绞胎瓷工艺复杂,每道工艺要求极其严格,尤其是在手工制胎的编花和高温烧造过程中不同泥料各项系数的把握都强调精准,故成品率低,但这也正是其极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缘由之一。

传承人简介

柴战柱

男,1964年出生,河南省焦作市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一级技师(陶瓷烧成),地理标志产品当阳峪绞胎瓷行业标准制定起草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原大工匠,河南省劳动模范,中国传统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杰出陶瓷艺术家,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从事当阳峪绞胎瓷开发与研究工作30年,恢复、传承和发展了几近失传千年的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填补了我国瓷器中的一项空白。

目前获得专利125项,起草制订了当阳峪绞胎瓷地方标准。近年来,多件作品连续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40多件作品先后被英国国家珍宝博物馆、加拿大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香港东方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30多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式收藏,并有三件作品(中华龙、硕果、硕果累累)三次入选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2019年柴战柱工作室获得国家人社部认定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