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麻编取材汉麻,其生长过程中不需农药,可自然分解,是环保的农作物。
麻编物件通过四步完成。
第一步:沤麻。待汉麻长成后连根拔起,捆成捆放在沤麻池里,十天左右出池晾干。
第二步:捻线。通过打麻捻儿、续麻捻儿、打绳、合股四小步完成。
第三步:编织。常见的编织技法有经纬线垂直交织的平纹编织,十字交叉起编的立体编织,直接编四股、六股、八股的编辫法,通过长短针变化图案的钩针编织,还有用拧、结、缠、盘等手法的随意编织。
第四步:用自然生长含有色素的植物进行染色。
编织的物品以实用品、陈设品为主,如麻鞋、帽子、包、地垫、褡裢、玩偶、壁挂、摆件等。
传统麻编技艺是一门古老的手艺 ,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方式延承至今。
张璟:女,1967年出生,汉族,宁夏银川市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麻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她8岁便掌握了麻编基础技法,1995年在吴忠市文化馆成立了“树璟麻编工作室”, 2016年在吴忠第十一小学等培训基地给学生传授麻编技艺,并被第十一小学列为校本课程。
张璟带出的徒弟残疾人佟淑兰麻编作品《龙》在2014年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暨银川市第七届民俗文化展示周残疾人工艺美术作品制作技艺大赛活动中获二等奖。
2017年,张璟在兴庆区月牙湖乡移民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项目,为移民村留守妇女、残疾人和老年人教授麻编织技艺。
张璟全身心致力于麻编的研究与创新,类人首系列、生肖系列、浮生系列、立体软雕塑系列等麻编艺术品相继问世,并尽最大能力抢救与保护麻编技艺的各项史料,对麻编技艺进行普查,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档案,对麻编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做妥善的保存。
2014年,张璟自筹资金120万,在贺兰山农牧场园林二队,建设占地26亩、建筑面积380平米的巴鸟麻编手工坊,用于麻编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展示。
2017年,张璟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