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蜀锦织造技艺

成都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手工织锦技艺在这片土地上已延续了两千多年。所谓蜀锦即是指四川成都地区制造的花锦,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春秋秦国的惠文王年间。战国时期,蜀锦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品。它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衰于明末,清代中晚期得以恢复,近代再次陷入危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蜀锦曾一度辉煌,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手工织机逐渐被现代织机所取代,呈现出萎缩和衰退的趋势。

与花楼织机融合在一起的蜀锦织造技艺,从纹样设计、挑花结本到挽花工、织工合作生产,一直秉承古老的传统。其后替代传统织锦的有梭机械织机,其技艺原理与之相同。

蜀锦是成都的标志性技艺,成都以盛产锦而获得“锦城”“锦官城”的美名。岷江环绕成都,蜀锦濯于江水,故岷江又称“锦江”。蜀锦植根于蜀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早在秦汉三国时期,蜀锦已走出四川,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传承人简介

叶永洲

叶永洲,男,汉族,1929年生,四川成都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叶永洲14岁时到当时著名的蜀锦手工作坊“樊青云”号向老艺人樊青云学习蜀锦织造的传统技艺,包括挽花、丢梭等技能;三年学满出师后,仍留号上织锦;后去“熊车兴”号学习,师从熊车兴;1950年再次回到“樊青云”号工作。此后,虽历经时代变革,他始终没有中断过织锦。叶永洲继承了前辈大师们的优点,博采众长,练就了一身投梭的好本领,将拉花和投梭时容易出现的经纬线断裂现象大大降低,并开创性地将力学和美学完美结合,使织锦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他和刘晨曦积极探索出了新的织锦技艺——小梭挖花。他织就的“红地八答晕锦”是宋代织锦代表性纹样,华丽精美,色彩艳丽,非常名贵。另一种“灯笼锦”原为元、明时期宫廷元宵节应灯锦纹样,常织成稻穗状,寓意五谷丰登。叶永洲门下目前有两名弟子在蜀锦织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