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糖塑俗称“吹糖人”,是流行于天门一带的民间雕塑艺术,它由唐宋古籍所记载的祭祀“糖供”演化而来,个中积淀着丰富的世俗文化内涵。天门糖塑中的“大玩意”如《龙凤烛》《福禄寿三星》等至今仍保留着“糖供”用于祭祀、寿诞、婚庆礼仪时的基本形态,为传统祭祀习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天门糖塑以特别熬制加工的麦芽糖为原料,用不同于画糖的“吹”和“塑”等方式塑造形象,造型夸张饱满,色彩明快热烈,其传统题材以表现人物走兽、花鸟鱼虫等为主,含有趋吉避凶的寓意。
生于1932年,小板镇范岭村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47年随父学习糖塑,1949年拜师汪培林学艺,1952年后以糖塑手艺为业,足迹遍及河北、上海、广东等12个省市。罗照英善于吸收借鉴其他糖塑艺人的优秀作品,加上精通相术,阅人无数,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融入“相面”的一些知识,因此他的糖塑题材和表现手法特别丰富。代表作有《魁星点斗》《太保狮》《三太保》《独占鳌头》等数百种。
生于1970年,小板镇姚湾村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4年师从祖父肖满堂、父亲肖丙生学习糖塑制作手艺,1986年至1999年在长沙、衡阳、南昌、武汉、黄石、荆州等地做糖塑手艺。肖木平能制作天门糖塑难度最高的《龙盘烛》《青狮》《牧童骑牛》等代表作品,他既继承肖氏天门糖塑薄透的风格特点,又学习借鉴其他老艺人优点,加以创新。肖木平作为青年一代唯一传承人,为该项目的推广与传承担起重任,多次参与了省级以上重大对外交流活动。
生于1936年,小板镇小板村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岁时即随父亲杨四川学吹糖塑,行走湖北、湖南各县市。其作品用料厚实,造型浑厚,真实感强,体大工细,肌理清晰有层次,代表作有《魁星点斗》《金鱼闹菱》《三怕》《八仙过海》《水烟担》等数百种。